技术分析的产生已经很多年了。在这么多年里,有人对技术分析奉为圭臬,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这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在我看来,技术分析既不是至高无上的法宝,但也不是毫无用处的废物。它有它的优势。但是它也有它的不完美之处。
我们都知道,技术分析有三大假设。其中最大的一个假设是价格包容一切信息。这个假设我自己根据这将近20年的经验来说,是很难成立的。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教科书上也是这么说的:说价格能反应一切信息,而且是即时的。
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价格的反应有时候是有很强的时滞性的。甚至可能要在事件发生以后一周内才发生反应。这一点我之前在给嘉实资本做路演的时候还特别提起过。对方当然是很震惊啊:对方主要做的是证券方面的交易。他认为,至少在证券上,出一个消息,价格马上就能反应出来。我对证券的了解有限,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为真。反正至少在橡胶上并不是如此。
一个消息出来,市场要花一定的时间去消化,然后才能慢慢的反应。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的洪水。我在元旦结束后上班的第一天接到泰国发生洪水的信息,但是在我接到消息后价格不涨反跌。直到过了周末以后,当央视已经开始全面报道之后,周一价格才开始暴拉,并最终涨停。然后后来的价格一路上扬显然是和泰国洪水的消息普及弥漫密切相关。所以你说价格能不能反应现实。当然能。但是它又不是能够及时的反应。市场对于一个消息的认知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要总是把市场当成是很聪明的一个整体。如果是这样去看待市场的话,那几乎一定是犯错的。市场经常是犯错的。
第二个假设是价格沿趋势波动,并保持趋势。这句话既对,但也不对。关键是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了。你说市场有没有趋势,肯定有啊。我们打开任意一个品种的K线图,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市场的价格趋势,是上还是下,一目了然。但是在市场走完趋势之前,你一定知道“趋势”会维持多久吗?所谓的“假突破”,“假摔”在市场中不是不胜枚举嘛。你以为趋势形成了,开始向上突破了,结果它猛的一个掉头,直接就把你在最高点套里头了。你以为它向下突破了,开始尽情的下跌了。它猛的一转身,就把你的空头在最低点给你兜进去套进去了。所以很多时候,趋势只是我们在事后定义的。我们在事前很难定义一段趋势。我们可能可以去猜想:这段趋势在空间上能维持多少,在时间上能维持多久,但这些仍然都只是猜想。因为仍然有一定的概率证明我们的这个“猜想”是错的。但是你要完全否定它的存在吧,我觉得也并不能够。因为的确有的时候,我们是能够提前预知感知趋势的力量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但是分钟级别上的趋势,有的时候我是可以感知的。但这个时候对你的手速要求很高。因为你的手速如果不够的话,很可能你抢不到你要的位置,然后就失去了。等到你进去的时候,可能这一段趋势已经走完了。
第三个假设是历史会重复。 这一点我倒是笃信不疑。但是这句话也是比较复杂,不能简单的类比。正如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因为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同样也是如此。不可能存在有两段完全一模一样的历史。你看起来像是一样的历史,但实际上它们在细微之处存在很多差别。比如希特勒入侵苏俄,和拿破伦入侵沙俄,通常在历史上都会被人拿来作为类比,人们据此说明希特勒的失败是必然的。但它们二者的战争目的其实并不尽相同。相比拿破仑,希特勒更迫切的是需要通过苏联来获取资源。而拿破仑则是迫使沙俄屈从法国。但它们确实又有共同的问题,比如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中。所以我觉得马克·吐温的那句话可能更加公允一些:“历史虽然不会重复,但总会押着自己的韵脚。”同样的,在我们的期货市场当中,也会面临很多这样的问题:我们会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对比,来判断未来的行情走向。当然,体现在技术分析中,则主要是通过对图表的对比,判断行情走向。比如出现了头肩顶的图形了,那么是不是就可能要转势下跌了。比如出现上升三角形了,那么接下来突破是不是就是很有效的。但是我们也经常可能会碰到许多反例。
除去以上三点假设外,技术分析当然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艾略特波浪理论对应的是一种范式,这其实和“历史总会重复”是呼应的。比如道氏理论,主要讲的是趋势方面。但还包含成交量确认,市场情绪的过度等等。说到市场情绪,这就和行为经济学又一脉相承了。
如果说基本面分析是从物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的话,那么技术分析就是从人的角度去分析价格。这一点似乎市场中很少有人明确的指出。但我觉得,这才是技术分析所能成立的根本。价格的存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交易的结果啊。基本面当然会影响价格。但是真实的基本面能影响价格,虚假的基本面呢,是不是也能影响价格?这是很确然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假消息”一词。“假消息”其实就是我所定义的“假的基本面”。所以基本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去影响人的认知。人的认知才是决定价格的最直接的因素。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也是不胜枚举。供不应求的时候可能很难见到跌。但是供大于求的时候却不少会有涨。比如10年前的铝。LME的库存那么高,400多万吨呢,该涨的时候它还是得涨。我当时甚至还特别去统计过库存和价格的关系,发现库存增加的时候反而是铝价上涨的时候。这从表面上来看,是违背了供求定律的。但这实际上跟我们对“需求”的定义,跟“供给”的定义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投机需求”算不算需求啊?我觉得肯定算啊。但是“投机需求”却又是最不稳定的需求。因为当风向一变,“投机需求”就会变成供应,比如当市场当中一堆的人,不再看好该商品的继续上涨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把手中的货抛出来。这一抛,岂不就等于是增加了供应,更加快了下跌的速度嘛。而“投机需求”就是人心,而人心却又是最难掌握的。那么如何掌握人心呢,我不可能一个一个去采访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吧。就算真的去采访了,人家也未必会告诉你真话。就算当时他跟你说的是真话,你又怎么知道他事后不会变呢?所以技术分析在这个时候就能发挥出他的应有威力。你的心理,一定会在价格以及成交持仓上得到体现 。不可能在你还看空的时候,(这里的“你”是指市场交易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价格还呼呼呼的往上涨。当价格还在震荡的时候,说明了市场的犹疑不决。当价格开始急剧的上涨或下跌的时候,就代表了市场已经形成了较高的一致性看法。价格本身,成交量,持仓量等数据都在表征着市场的整体心理的变化走向。那么这一切不就是技术分析要告诉我们的嘛。
我一直都认为,价格在每个水平上,它所承受的涨和跌的力量,这种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在有的位置上,它可以畅通无阻的任意变化。但在有的位置上,它就是会陷入一种震荡性的变化。用技术分析的话来说,就是支撑线、阻力线。我有时候会发现 ,均线真的很有效。当价格踩到某条均线的时候,它就仿佛触电一般就缩回去了。同样的,还有就是整数关口,半整数关口。这些关口,它不是不能过,就是要越过去会比较费事一些。在我过往的经历中,我能找到很多类似的印证。
最后讲到技术分析的范式。技术分析其实很看重这种范式的力量。那么这种范式,它不是像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推导出来的。它其实更多是我们经验的总结。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ai和计算机程序的洗礼,我们会知道,在总结经验这块,计算机是要远远胜过我们人类的。这也是我们人类最终在围棋上,在象棋上被计算机打败。所以我觉得技术分析应该和计算机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去验证那些规则,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大的有效性。
技术分析有一个优势,是基本面分析永远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点位的选择。当然我知道基本面选点的有没有,比如成本原则。当某个商品跌到成本线附近了,或者跌破某个成本线了,我就买入。但是这个比例其实很难衡量。万一这个商品长期亏损了怎么办?我们以为从利益角度出发,它应该停的。但是如果从政治角度出发呢?我虽然亏损了,但我还是能够继续生产。另外就是成本各家不同。你以为你算的是亏损,但人家保不齐还是继续有利润呢。
技术分析的劣势是:它给的信息太少太单一了。我们看不到价格变化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我们看不到本质的动因,那么同样的图形,就可能会对应不同的结果。技术分析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概率来吃饭的。我们只能说,某个图形出现以后,它往哪个方向出现的概率会更大。当然基本面分析也通常无法给出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我觉得,这主要是受我们的认知有限所致。只要我们的认知水平上升了,我们是可以提高我们判断的准确率的。而技术分析则很难,它必须需要依靠更加灵活的操作来弥补这块的短板。
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二者各有千秋,不宜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