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摘要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由于关税升级,中美之间贸易完全停止的可能性及其潜在后果。分析表明,自2025年4月以来,两国贸易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达104%的关税,中国也采取了全面的报复措施,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1。尽管关税壁垒显著提高,但鉴于两国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贸易对各自的重要性,彻底停止贸易的可能性较低。然而,如果贸易量大幅下降,将对两国以及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报告详细 بررسی了双边贸易额、主要进出口产品、关键依赖性、完全停止贸易的可行性、经济和政治后果、美国自给自足的能力以及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分析强调,虽然两国都在寻求减少对彼此的依赖,但完全脱钩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并可能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与关税形势
2025年4月,中美贸易关系经历了显著的升级,标志着贸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本关税,并对那些与美国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实施了更高的“对等”关税2。作为回应,中国采取了全面的报复措施,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征收34%的关税,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新关税率相匹配4。考虑到此前的关税,到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总关税率已高达104%1。
中国的报复措施不仅包括关税,还涵盖了对稀土材料的出口管制、将美国国防和科技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和不可靠实体清单、启动反倾销调查以及暂停部分美国农产品的进口。特朗普总统甚至威胁称,如果中国不撤销其报复性关税,美国将进一步提高关税50%i。在最新的关税升级之前,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率已经达到42.1%。此外,美国还关闭了对来自中国的小额货物(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关税豁免(de minimis loophole)。
洞察1: 两国迅速且大幅度提高关税表明贸易战正在明显升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贸易争端。这种“对等”性质,尽管在政治上有所包装,但也预示着可能出现针锋相对的循环,最终可能导致进一步的限制甚至完全停止贸易。美国以贸易失衡和非对等贸易行为为由,开始实施广泛的关税措施。中国也采取了对等措施和有针对性的行动。这些行动的速度和规模表明外交解决方案的破裂以及将关税作为主要工具的意愿,增加了贸易完全停止的风险。
洞察2: 中国将关键矿产纳入出口管制,凸显了这场贸易冲突的战略层面,其影响已超越纯粹的经济考量,延伸至国家安全和技术竞争领域。稀土元素对包括国防和清洁能源在内的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中国对这些资源的控制为贸易战提供了筹码,表明贸易完全停止可能对美国的这些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双边贸易额及其重要性
2024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额为5824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华货物出口额为1435亿美元,较2023年下降2.9%。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总额为4389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8%。2024年,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为2954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5.8%。
中国方面,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6.1万亿美元(43.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额增长7.1%至3.58万亿美元(25.45万亿元人民币),进口额增长2.3%至2.59万亿美元(18.39万亿元人民币)。2024年前10个月,美国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1.1%。2023年,美国占中国全球出口的14.8%。2024年,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2022年,中国占美国商品进口总额的16.5%33,根据美国统计,这一比例在2024年降至13.4%23。
洞察1: 尽管中美双边贸易的绝对额仍然巨大,但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占其贸易总额的比例)似乎正在逐渐降低,而美国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程度最近也有所下降。这表明贸易关系可能正在发生转变,尽管美国仍然从中国进口远多于其出口的商品。分析这些百分比揭示了一个趋势。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不如以往那么高,这表明其贸易伙伴多元化。同样,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总额比例也在下降,这表明其供应商多元化或某种程度的脱钩。
洞察2: 尽管贸易战持续进行,但2024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仍在增加,这凸显了贸易关系的复杂性,并表明仅靠关税可能无法在短期内显著地重新平衡贸易流动。关税的核心目标通常被认为是减少贸易逆差。然而,逆差的增加表明,消费者需求和供应链动态等其他因素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并超过了关税的影响。
表1:双边贸易额及其重要性
国家 | 年度 | 双边贸易总额(亿美元) | 对伙伴国出口占总出口比例 | 从伙伴国进口占总进口比例 |
---|---|---|---|---|
美国 | 2024 | 5824 | 6.9% (2024) | 13.4% (2024) |
中国 | 2024 | 5824 | 11.1% (前10个月) | 14.7% (20240 |
主要进出口产品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及其特征:
以电子和机械设备为主(2024年为1270.6亿美元),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这些产品具有高产量、相对低成本以及融入全球供应链的特点。
玩具、游戏和运动器材进口额显著(320.4亿美元)35。这些通常是低价值、高销量的消费品。
家具、照明设备、标志和预制建筑进口额为209.4亿美元35。这些代表了家庭和商业用途的混合商品。
塑料(215.3亿美元)和钢铁制品(131.7亿美元)35是关键的工业投入品。
服装和鞋类进口额分别为106.3亿美元和102.8亿美元8。这些是基本的消费品,中国是主要的全球生产国。
中国是美国29%进口产品最便宜的来源,尤其是在鞋类、头饰、金属、数据处理机械、半导体和电动机等领域37。这突显了中国的价格竞争力。
洞察1: 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进口各种消费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和工业投入品,其中许多产品具有价格竞争力并深深嵌入美国的供应链中。迅速且经济高效地取代这些进口产品将是一项重大挑战。如此庞大且种类繁多的进口产品,涵盖多个行业和价格点,表明其已深度融入美国经济。为所有这些商品寻找替代供应商或将生产迁回国内将需要大量投资和时间,并可能导致价格上涨。洞察2: 中国作为许多关键产品类别中最便宜的供应商的主导地位表明,关税虽然可能转移部分采购,但如果替代来源更昂贵,则可能导致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更高。即使美国找到其他国家进行进口替代,这些替代国也可能无法提供与中国相同的价格优势,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压力。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及其特征:
电气和电子设备(2024年为152.8亿美元)以及机械、核反应堆、锅炉(128.6亿美元)。这些通常代表更高价值、技术更先进的产品。
矿物燃料、石油、蒸馏产品(147.3亿美元)以及油籽、含油果实、谷物、种子、水果(133.5亿美元)。这些是关键的大宗商品,中国是重要的消费国。
飞机和航天器(115.4亿美元)以及光学、摄影、技术、医疗设备(112.2亿美元)。这些是高价值的制成品和专用设备。
药品(95亿美元)和塑料(74.5亿美元)。这包括成品和工业投入品。
大豆、玉米和肉类等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产品,尽管其价值可能因贸易紧张局势和中国国内产量而波动8。
洞察1: 美国对华出口更多地集中在特定行业,如技术、能源和农业,这表明贸易停止将不成比例地影响美国的这些行业。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广泛商品不同,出口商品种类较为狭窄。停止与像中国这样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将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导致生产、投资和支出的下降。
洞察2: 中国为实现农产品来源多元化和提高国内产量所做的努力日益增加,这表明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可能存在长期脆弱性。中国一直在积极寻找大豆、玉米等的替代供应商,并投资于自身的农业能力。这一趋势表明,即使没有完全停止贸易,美国在中国农业市场上的份额也可能长期下降。
关键贸易依赖性与可替代性
- 美国对中国的依赖:
稀土元素: 美国严重依赖中国进行稀土元素的加工(超过90%)和大量生产,这些元素对于各种高科技和国防应用至关重要6。在短期内找到替代品并建立国内加工能力具有挑战性且耗时16。
某些药品和原料药: 美国对中国特定活性药物成分(API)和一些成品的依赖性日益增加,引发了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54。多元化是可能的,但需要监管变革和投资。
电子产品: 尽管美国正在进行多元化,但由于成熟的供应链和价格竞争力,大部分消费电子产品和零部件仍然来自中国8。东南亚和其他地区存在替代来源,但成本和规模可能存在限制因素56。
永磁体、锂离子电池、石墨: 在清洁能源和其他技术领域,美国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这些关键零部件53。
- 中国对美国的依赖:
某些农产品(大豆、玉米): 尽管中国正在实现来源多元化,但美国仍然是大豆和玉米的重要供应国,这些产品对动物饲料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8。巴西等国存在替代来源,但可能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或质量要求。
飞机和航空航天产品: 中国是美国飞机制造商(如波音)的主要市场8。转向欧洲制造商(如空客)是可行的,但可能具有地缘政治影响。
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某些高端半导体: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依赖美国的技术和设备,尽管中国正在大力投资于国内能力55。美国已经实施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国的获取。
洞察1: 美国在稀土元素和某些药品的供应链方面存在严重漏洞,中国在这些领域占据显著的市场份额,而替代来源不易获得。贸易停止可能会导致这些行业出现严重的混乱和价格上涨。中国在这些领域控制着大部分加工和生产,这意味着美国缺乏直接的国内替代品或易于获得的国际替代品。这造成了强烈的依赖性。
洞察2: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和航空航天技术的依赖为美国提供了一定的筹码,但中国在农业方面积极实现多元化,以及在飞机采购方面可能转向其他来源,从长远来看会减轻这种依赖。虽然美国是主要的供应国,但中国正在积极寻求通过与其他国家达成协议并提高自身产量来减少这种依赖。这削弱了美国长期以来的依赖地位。
洞察3: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的限制日益增加,表明美国正采取战略措施限制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这凸显了另一种依赖关系,即中国需要美国的技术来实现其发展。这不是传统的进出口依赖,而是对美国关键技术输入的依赖,这对中国的产业政策目标具有重大影响。
中美贸易完全停止的可行性
从经济角度来看,考虑到两国经济数十年的深度融合,完全停止贸易对两国都将造成极大的破坏。从技术角度来看,虽然实施彻底的禁令是可行的,但有效执行这些禁令将需要大量的海关和出口管制资源64。从产业结构来看,两国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但也相互依赖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使得立即实现自给自足具有挑战性。全球供应链的相互关联意味着中美贸易停止将对全球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其他贸易伙伴。美国单方面退出贸易可能会被其他经济体填补其市场份额所部分抵消。美国将需要成为一个“商业警察国家”,才能完全阻止贸易和投资 。
洞察1: 由于巨大的经济成本以及贸易关系在各个行业中的根深蒂固,完全且立即停止贸易的可能性极低。对供应链、消费市场和整体经济活动的破坏对于两国和全球经济都将是严重的。与中国这样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中断将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导致生产、投资和支出的下降。
洞察2: 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施禁令,但执行这些禁令的实际挑战以及通过第三国规避的可能性使得完全且无漏洞的贸易停止不太可能实现。历史表明,当存在巨大的经济激励时,贸易限制往往会导致替代路线和方法的出现,以继续贸易。
洞察3: 生产的全球化性质意味着,即使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停止,通过依赖中国投入品或作为组装点的其他国家,间接依赖关系也可能持续存在,从而使完全脱钩的目标复杂化。美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许多产品都含有中国的零部件或在中国经过加工。直接停止贸易可能无法消除对中国经济的潜在依赖。
中美贸易战的经济后果
-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分析贸易停止对美国GDP、就业、关键产业和通货膨胀的潜在影响。
GDP增长显著下降74。估计各不相同,但都指向显著的负面影响。
各行业就业岗位流失,特别是那些依赖中国进口或对华出口额巨大的行业64。一些研究表明,可能会损失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由于关税提高和供应链中断,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增加,导致通货膨胀60。
农业(大豆、猪肉)、航空航天(波音)和技术(半导体)等特定行业受到负面影响8。
企业领导者可能会减少投资,消费者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83。
洞察1: 由于贸易流量减少、价格上涨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下降,美国经济可能会显著放缓,甚至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与中国这样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中断将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导致生产、投资和支出的下降。洞察2: 随着进口商品成本上升以及国内生产商面临的竞争减少,各个行业的通胀压力可能会加剧。这可能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并可能导致滞胀。关税本质上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这些成本通常会转嫁给消费者。来自中国进口商品的竞争减少也可能使国内生产商能够提高价格。洞察3: 严重依赖对华出口或从中国进口的特定行业将面临严峻挑战,可能导致这些行业破产和大量失业。农业和航空航天等行业与中国的贸易额巨大。停止贸易将切断一个主要市场。同样,依赖中国投入品的行业将面临更高的成本或供应中断。
-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分析贸易停止对中国GDP、就业、关键产业和经济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中国经济走弱,GDP增长可能放缓12。
依赖美国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企业,特别是电子产品和汽车行业的企业受到影响12。
市场可能萎缩,经济可能不稳定12。
数百万在中国为美国市场生产商品的工人可能受到影响24。
中国经济已经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关税将延长其去杠杆化进程75。
然而,中国一直在采取措施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使其贸易伙伴多元化8。
洞察1: 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将因失去美国市场而面临重大冲击,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上升,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美国是中国商品的主要目的地。失去这个市场将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从而影响生产和就业。
洞察2: 尽管存在负面影响,但中国为使其贸易关系多元化和刺激国内消费所做的持续努力,可能有助于从长远来看缓解与美国完全停止贸易的一些不利影响。中国一直在积极发展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关系,并专注于国内市场。这为应对与美国贸易中断提供了一定的韧性。
洞察3: 中国限制关键矿产出口的能力使其拥有战略优势,即使中国自身的经济受到影响,这种优势也可能对美国的科技和制造业造成损害。这突显了一种相互的脆弱性以及中国可能利用其在某些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作为反制措施的可能性。
美国经济自给自足与物价稳定
对于现代国家而言,完全的经济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经济)在历史上是难以实现的94。美国依赖进口各种商品和资源,使得在短期到中期内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是不切实际的98。试图完全实现自给自足可能会导致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显著下降98。由于关税和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几乎所有进口商品的价格都可能飙升60。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成本的增加也会推高国内生产商品的价格74。疫情期间的短缺增加了公众对更大程度经济自给自足的渴望102。
洞察1: 美国目前无法在不大幅降低生活水平和不对其经济进行重大结构性改变的情况下实现完全的经济自给自足。对全球供应链中各种商品和资源的依赖性太深。美国经济已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美国消费的许多商品要么是进口的,要么是用进口零部件制造的。切断这些联系将导致短缺和成本上升。
洞察2: 转向自给自足几乎肯定会导致各个行业的价格显著且普遍上涨,这是由于更高的生产成本和竞争减少所致。这将不成比例地影响低收入家庭。如果没有廉价的进口商品和国际专业化带来的效率,国内生产的成本可能会更高,而缺乏竞争将允许价格上涨。
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由于美国和中国经济放缓导致全球需求减少,石油和工业金属等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下跌103。贸易限制和报复性关税可能会扰乱农产品市场,可能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大豆、玉米)价格下跌,而中国消费者的价格上涨8。钢铁和铝等金属关税的提高可能会提高美国下游产业的价格19。中国对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可能导致全球依赖这些材料的行业出现价格波动和潜在短缺6。其他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增加可能会加速,进一步收紧全球供应104。
洞察1: 美中贸易的大幅减少可能会引发波动,并可能对许多与制造业和运输相关的商品造成全球需求下降的压力。美国和中国是主要的原材料消费国。贸易停止将减少它们的经济活动,从而减少对大宗商品的需求。
洞察2: 由于关税的直接影响以及中国可能转向替代供应商,农产品价格可能受到特别大的影响。美国农民可能面临较低的出口价格,而中国消费者可能会看到某些食品价格上涨。农业一直是贸易战的主要目标。美国农民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减少,以及中国消费者从美国获得的供应减少,都会影响价格。
洞察3: 中国对关键矿产的控制引入了一种独特的动态,即贸易减少可能导致中国境外这些基本材料的价格上涨和供应中断,从而影响全球的技术和清洁能源行业。中国在稀土和其他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意味着限制其出口可能会造成短缺并推高全球依赖这些矿产的行业的价格。
政治和地缘政治影响
中美之间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可能导致更广泛的地缘政治竞争1。国际关系和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受到冲击3。其他国家可能被迫选边站队,导致全球贸易集团分裂64。两国国内政治受到影响,可能影响选举和政策议程3。面临美国关税的小经济体可能转向中国寻求帮助131。
洞察1: 完全停止贸易可能会加剧美中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加速走向新的“冷战”态势,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贸易是两国之间的主要联系。切断这种联系将消除一个关键的相互依赖领域,并可能加剧在安全和外交等其他领域的不信任和敌意。
洞察2: 美国单方面征收关税和潜在的贸易壁垒可能会疏远盟友,并破坏多边贸易体系,可能导致其他国家也采取报复措施。这些“对等”关税针对许多国家,而不仅仅是中国。这种广泛的做法可能会损害与传统盟友的关系,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关税是不公平的。
洞察3: 美中两国的国内政治考量在这场贸易冲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领导人需要迎合各自的支持者,这可能使局势的缓和更具挑战性。贸易战已成为两国国内一个高度政治化的问题。领导人的言辞和政策决定受到国内政治压力和维持民众支持的需要的驱动。
结论
虽然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因关税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彻底停止贸易的可能性仍然较低。两国经济的深度融合、贸易额的巨大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相互依赖性,都使得完全脱钩的代价过于高昂。然而,持续的关税升级和报复措施正在显著改变双边贸易格局,并对全球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美国和中国都在寻求减少对彼此的依赖,但这条道路充满挑战,并将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风险。未来的贸易关系将取决于两国领导人能否找到避免全面贸易战并寻求更具建设性的经济互动方式。